均衡城鄉教育發展 挽救鄉村文化之失
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文化失根現象伴隨著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影響了穩定有序的鄉村倫理,稀釋了濃濃回憶的道道鄉愁。樹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尚離不開鄉村文化,因此,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挽救鄉村文化之失,尤為重要,勢在必行。
教育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的基礎,鄉村文化失根的根源恰是鄉村教育呈現的一系列問題。正是鄉村教育發展的畸形導致了文化失根現象的產生。首先,鄉村教育投入明顯不足,教師資源匱乏、辦學質量差等問題長期制約著鄉村教育的發展質量,使得鄉村文化的根基被撼動;其次,隨著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工作,農民工子女面臨的“入學難”問題,嚴重制約了鄉村文化通過教育的方式在城市生根;再次,過高的高等教育投入和模糊的未來發展預期,使得農民對子女受教育的重視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加劇了鄉村文化的失根之痛。
挽救鄉村文化的缺失,實現鄉村文化的重新繁榮,需要以推動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為突破口,多措并舉,同時發力,讓鄉村文化重獲新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我們要正確審視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意義,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資金保障、人才投入、師資引進等方面給予農村更大的支持;通過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支教等方式豐富農村的師資隊伍,提升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實現城鄉教育的“軟件”對接。
第二,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難”問題。要集中專項資金在城市興辦農民工子弟學校,改善教學環境,提高辦學質量,基本保證農民工子女“有書念、有人教、有學上”;通過國家政策給予城市中小學校財政補貼,鼓勵其積極吸收農民工子女入學,讓農民工子女“讀好書、上好學”,與城市孩子共享教育事業發展的成果。
第三,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水平。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促進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對接,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讓農民對“以教育改變命運”有信心,讓農民子弟對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充滿希望,激發農民子弟接受教育的熱情。
鄉村文化失根現象不應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羈絆,“茫茫九脈流中國,縱橫當有凌云筆”,相信只要以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以城鄉之間銜接配套的機制確保鄉村文化的穩步前行,終將破解鄉村文化的失根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