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登封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和中國丹霞地貌
B.福建土樓和江西三清山
C.河南安陽殷墟和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D.開平碉樓與村落和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
2.關于我國能源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
B.長距離、大規模的北煤南運、西電東送、北油南運、西氣東輸是我國能源運輸的基本格局
C.山西、鄂爾多斯盆地、蒙東、西南、新疆等5個區域的煤炭、油氣、水力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的70%以上
D.“十二五”時期,火電將不再成為我國的主力電源
3.某地發生破壞性地震,位于震區的甲乙兩地,甲地震中距比乙地大,則:
A.甲地烈度小于乙地
B.甲地烈度大于乙地
C.甲乙兩地烈度可能相同
D.甲乙兩地受破壞程度不可能相同
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國語》是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左傳》是最早的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國語》《左傳》既長于記事,又長于記言
B.我國古典小說中真正地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作品是《水滸傳》
C.《金瓶梅》開辟了一條寫平凡人生活的道路,顯示了現實主義文學的長足發展
D.屈原的《離騷》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政治抒情詩
5.由于青銅技術的成熟包括鼓風、澆鑄等的運用,世界各個民族的先人陸續掌握了冶鐵技術,中國是在時代初步掌握了冶鐵技術。
A.春秋戰國 B.漢代 C.秦代 D.宋代
6.全球氣溫升高和生態環境惡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多種原因中,難以人為改變的是:
A.高消費、高浪費、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對資源、能源的掠奪性開采
C.生產工藝水平低
D.自然資源的有限承載力
7.下列作品、作家、時代(國別)及體裁對應正確的是:
A.《秋浦歌》——杜牧——唐代——詩歌
B.《北京人》——曹禺——現代——話劇
C.(哈姆雷特》——莎士比亞——英國——小說
D.《葉甫蓋尼?奧涅金》——歌德——德國——詩體小說
8.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顧拜旦被譽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
B.鄧稼先被稱為我國的“兩彈元勛”
C.林則徐是近代史上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關漢卿與馬致遠、鄭光祖、湯顯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9.以下關于生活常識,說法不正確的是:
A.石英鐘的電池耗盡停止走動時,其秒針往往停在刻度盤上“9”的位置
B.電爐“燃燒”是電能轉化為內能,不需要氧氣
C.鴿子可以檢驗測定地球磁力場
D.冬天室外的鐵器和木材溫度并不一樣,因此觸摸的話會感到冷熱不一樣
10.下列有關飲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用鐵鍋炒菜有利于防止缺鐵性貧血
B.食用加碘鹽能預防甲狀腺腫大
C.晚上睡前喝牛奶能促進睡眠
D.多吃富含纖維食物易于補充大量維生素
(廣東公務員網http://www.deepandtechno.com)參考答案解析
1.【答案】A。解析:第三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于2010年8月1日在巴西舉行;B、C、D三項分別是2009年、2006年、2007年入選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2.【答案】D。解析:“十二五”時期,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將是我國能源供應的主體,特別是煤炭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中,仍將起著基礎性作用。
3.【答案】C。解析: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把“尺子”,簡稱烈度。一次地震后,一個地區的地震烈度會受到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質構造、人的感覺和建筑物構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地震烈度與震中距沒有完全的相關性。
4.【答案】A。解析:《國語》長于記言,《左傳》長于記事。
5.【答案】A。解析:現已從考古學上明確,中國最遲在春秋晚期已掌握了冶鐵技術,并且是生鐵鑄件和塊煉鐵鍛件同時出現,并且戰國時期鋼鐵生產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以塊煉鐵為原料的滲碳鋼制品。
6.【答案】D。解析:本題A、B、C三項,只要人類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都能夠有效地改變,只有D項除外。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7.【答案】B。解析:A項《秋浦歌》的作者應是李白;C項《哈姆雷特》是戲??;D項作者應是俄國的普希金。
8.【答案】D。解析:關漢卿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9.【答案】D。解析:鐵器和木材的溫度其實是一樣的,但因為鐵器相對于木材是熱的良導體,會更快傳導身體的熱量,所以會感覺鐵器更涼。
10.【答案】D。解析:富含纖維的食物并不一定富含維生素,因此并不易于補充大量維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