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更新的2018年廣東公務員考試每日一練是言語理解題,多做公務員考試模擬題練習不僅有利于掌握考點,而且能夠幫助保持題感,潛移默化中熟悉命題規律,提高公務員考試做題準確率。
1.當舊的藝術種類如小說、戲劇等漸離世人的關注中心而讓位于影視等藝術新貴時,一種文化貧困正籠罩在各種批評之上。面對強大的“工業文化”,文化批評也差不多變成“促銷廣告”了。
在這段話中,“一種文化貧困正籠罩在各種批評之上”,意思是說( )。
A.文化的貧困使批評無法進行
B.各種文化批評的品位在降低
C.文化貧困現象受到了種種批評
D.批評家們都受到了貧困的威脅
2.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在國外,人們還培育出一種藻類新品種,據說在1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加工后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這相當于陸地上耕種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
根據這段文字,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海洋提供的不是傳統的糧食,而是蛋白質類的營養物質
B.近海水域自然生長和人工養殖的海藻產量是巨大的
C.1公頃藻類提供的營養物是1公頃大豆提供營養物的40倍
D.藻類可以加工為為人類提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3.全球化成為今天的一個熱門話題,并不意味著人們關于它的任何談論都是合理的或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常常出現的情況倒是:一個問題越是成為討論的焦點,人們關于它的談論就越模糊、越混亂,問題的實質就越容易被疏忽和遮蔽。僅就字面而言,全球化是一個無主語的模糊概念,包含了“成為全球性的”、 “擴展到全球范圍”、 “上升到全球水平”、 “在全球范圍內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全球范圍內組成一個整體”、 “著眼全球范圍內進行思考”、 “在全球范圍內采取行動”等多種含義。經合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 “全球化”這個術語最早是由T·萊維于1985年提出的,用來形容此前20年間國際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
下列表述符合這段文字原意的是( )。
A.人們熟知某—話題,意味著人們對它的理解都是清楚的
B.“全球化”是一個歧義叢生的概念
C.“全球化”主要描述了1985年以來國際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
D.“全球化”已經成為今天人們熟知并明確把握的一個概念
4.當今世界的一個現象是,不少文明國家的各界領袖級人物受過美式教育;一些傳統國家的政治轉型,由受過美式教育的政治人物推動;甚至一些獨裁國家的首腦,也把子女化名送到美國去學習。美式教育在影響世界,也在改變世界。而代表著美式教育精神與榮耀的常青藤聯盟,也在與日新月異變化著的周遭世界震蕩磨合。培養“完人”“紳士”的傳統理念,優待富貴階層子弟的慣例,不斷受到挑戰,從而影響到大學理念的嬗變,盡管阻力重重,變化畢竟是發生了,常青藤聯盟正向從前它所歧視的階層與族群敞開大門,而培養學生的方向也從絕對側重于領導能力向著學問與研究傾斜。
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
A.常青藤聯盟教育的側重點發生了改變,由培養領導者向培養學者轉變
B.常青藤聯盟開始接受它曾經歧視的階層與種族
C.美式教育因不斷受到挑戰而改變教學理念
D.常青藤聯盟在不斷改變自我,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5.在中美關系以及與臺海局勢有關的重大問題上,美國政府必定都要迅速表態。在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問題上,也毫不例外。從3月8日開始,白宮發言人、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以及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國務院官員、美軍太平洋司令和國務卿,先后就“反分裂法”發表看法。大致內容包括:對該法表示不安,認為立法是個錯誤,與海峽兩岸最近關系回暖的趨勢不相符;該法對解決臺灣問題沒有幫助,很明顯是在提升緊張,呼吁中國重新考慮這項法案。
對這段話理解不準確的是( )。
A.美國官員的表態沒有太多實質性內容,大多是不痛不癢地做點樣子。他們的用詞都很克制,留有余地,給中美關系留下足夠的斡旋空間
B.美國一直擔心中國武力收復臺灣,單方面改變臺灣現狀,所以始終全力支持陳水扁等臺獨勢力
C.這些表態力度不大,基本沒有涉及美國應對的方式,尤其是在軍事、安全領域可能采取的對應行動
D.美國最近兩年的工作重點是控制“臺獨”,而“反分裂法”恰恰是遏制這種“臺獨”傾向和行動,這不僅不會改變臺?,F狀,反而有利于維持現狀,這也符合美國的利益
【下面是參考答案與解析。如果你認為題目或解析有誤,可點這里給我們糾錯?!?/strong>
1.答案: B
解析:
據提問可知本題為詞句理解題。
根據前后語境,文化貧困的背景是目前世人文化把關注重點放在影視這種較通俗的文化,且這種文化批評越來越具“廣告”特色,可知文段是在斥責現在的文化批評品位在降低,故選B。
A項屬主觀臆斷,文段并沒有提及“批評無法進行”;題目那句話是說現在各種批評顯現出一種文化貧困,而不是說文化貧困現象受到批評,C項也不合句意;D項無中生有,文段并沒有提到批評家們怎樣。
故正確答案為B。
2.答案: D
解析: A項錯誤,海洋提供的是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是含有蛋 白質類營養物質的食物。B項無中生有,文中只提到了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生產量之大,而沒有提到人工養殖的海藻的產量。C項偷換概念,文中提到的是藻類獲得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與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的比較,而不是藻類和大豆所能提供的所有營養物。由文中“國外”的例子可知D項正確。
3.答案: B
解析:
據提問可知此題是細節判斷題。
材料的主要論述對象是“全球化”這一概念,通過首二句,說明隨著全球化的熱議,觀點不一、模糊,其實質越易被疏忽。又據“僅就字面而言,全球化是一個模糊的無主語概念”可知B選項正確。由“一個問題越是成為討論的焦點,人們關于它的討論就越模糊、越混亂,問題的實質就越容易被疏忽和遮蔽”可知A項錯誤;由最后一句可知全球化描述的是1985年以前20年國際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所以B項錯誤;由材料前面幾句可知“全球化”已為今天人們熟知,但并未明確把握其概念,所以D項錯誤。
故正確答案為B。
4.答案: D
解析:
文段的重點是轉折詞“而”后面的句子,即常春藤聯盟在與不斷發展的世界震蕩磨合,D項是其同義替換。A、B兩項是磨合的具體例子,非文段主旨所在。C項偏離主題,文段的論述主體是常春藤聯盟,而非美式教育,排除。本題正確答案為D.
5.答案: B
解析:
據提問可知此題為細節判斷題。
A、C、D三項準確地反映了該發言人的實質性觀點。B項前兩個分句是正確的,但認為美國“始終全力支持陳水扁等臺獨勢力”,是錯誤的?!斗捶至褔曳ā烦雠_的實質是遏制臺獨勢力,為有力維護國家統一提供具體的法律依據。從道理上講,美國應該極力反對該項立法,但現階段,美國人已意識到,真正的麻煩是來自臺灣。鑒于這種判斷,美國的工作重點是控制“臺獨”。故正確答案為B。
更多試題練習:2018年公務員考試行測標準預測卷
